东阿阿胶从汉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贡品。据史料考证,阿胶的应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,阿胶自古以来就被誉为“补血圣药”、“滋补国宝”。
《泰山药物志》记载,阿胶:产地、名称、原料熬法、形色、包装等一一如下:
产地:泰山西麓,东阿县,阳谷县,阿城镇。(自泰安县至东阿县西行一百八十里。)
名称:阿胶因产东阿县,用阿井水煮成得名。
原料:煮阿胶之原料有四,一一如左:
小黑驴:煮此胶者,每春买纯黑毛的小驴数头,每日放于狮耳山食草,旦夕使饮狼溪河之水,至冬月取驴皮,投狼溪河泡数日,去其垢,以阿井水或八宝琉璃井水煮之,或加参茸等药,或清煮之,认其自便。
狼溪河:一名龙溪河,兹河以洪范日月等水,九泉所会,穿东阿城,入黄河,迳东岳之阴而归大海。
古阿井:斯井今在之地,乃古阿城也。至今城墙形态尚存,并在今阿城镇之先,自东阿县治西行五十里。逊清嘉清五年,划为阳谷县治东北五十里,此非损坏已久,沙石黑泥满筒,不堪用矣。自民国十七年,经官府淘修一次,形态如故。未修之前煮阿胶用,八宝琉璃井水,既修之后,复用古阿井水。若自阿城镇往古阿井,往西北行七里有小王庄,再行一里有井有碑,即古阿井也。水色微绿,昧甘而咸。性平而降。止吐利痰,升清降浊。
八宝琉璃井:斯井以磁砖为之,在今阿城镇猪市,乃战国庞涓吃水井也,水性与古阿井同。
熬法:先用铁锅投阿水,驴皮用桑木武火煮三昼夜,澄清去渣,以清汁入银锅,用桑木文火慢慢炼四昼夜,用金铲置磁板上,待定分块胶乃成矣。
形色:其形有长方,厚薄,轻重不等。字有金朱。篆隶不一,胶有黄黑亮乌不同,气有清芬浊香高下不齐,总以亮而清芬者为上。
包装:有锦盒、布盒、纸盒、镜盒。有四两盒、半斤盒、斤盒、套盒等装。
性味:性温而平,味甘而清。
功用:入心则安,入肝则舒,入肺则清,入牌胃则补,又能宽胸利痰止嗽定喘,和血养血,止血补血,男子遗精,鼻衄吐血,女子崩带,逆经便血,忽冷忽热。《淮南子》曰:阿胶降浊生清,用桑木煮服之,终身无风症。
用法:普通用法研末冲服,止衄吐以蛤粉炒珠,止崩漏用蒲黄炒珠,入煎剂服之。
产量:每年约产五千斤,然顶上者,仅有二百斤。
销路:上色多销于南方,及官宦世家。中等下等销于百姓。
胶号:胶号甚多,如壬寅、丁亥、藩署等号,皆帝国时御制阿胶之号。如乾隆、光绪九天贡胶,进贡之号。福、禄、寿、喜胶商之号。注:九天乃四正,四隅,中央也。
胶厂:阿胶工厂,约数十家,居阿城镇一大半,东阿、阳谷皆有之。惟帝国时御胶厂在东阿县署迤西。
仁寿胶厂:厂地在今东阿县清和乡,高子羔墓东北,阿城镇药师贺君干卿,每岁监视煮胶。
高子羔墓:子羔墓在东阿县西南。张秋镇北,清河乡袁家庄庄西首,有大林、大冢、大碑即宗岳家远祖,高子讳柴,字子羔之墓也。墓旁古有清水河寺,今废。《究州续志》云:高柴墓在清水河寺西一里,其乡长袁君有恭,字子敬即袁家庄人也。自高子羔东北行八里,即阿城镇也。
贡阿胶原因:《东阿县志》云:县治西三里狮耳山,因春秋时胡太守得白虎于洞中,因名虎窟山。相传古有白虎居此山,夕出旦归,每出三十里爪刨其地得泉,饮之化人而去。后人修泉为井,水色绿,味甘,性寒。附近早有以牛皮煮胶者,因用此井之水而益美。因驴皮属阴,以滋肾。此井水煮之则为上胶矣。然阿土山也,此井乃高大土山之处名曰阿井。《东阿县志》又云:阿者岱宗之西麓也。《水经注》云:东阿有井常煮胶以贡天府。《东医宝鉴》云:用阿城水作者真。
附记:东阿县治东一里有少岱山,《东阿县志》自谓阿乃泰山之西麓。本品足征为泰山之特产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