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水仙一直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,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。《泰山药物志》记载:泰山泮水之旁的泮水仙近年产无定数,是泰山仅有之特产之一。
产地:产泰山泮水之旁,在泰安城西大堰堤庄东,高氏先茔之左右,各湾涯皆有之(堰堤土名大燕得庄)。
名称:因冬月百草皆枯,此物独生,见水即长,名曰水仙。
形态:叶细头少,每只一箭朵小花,多犹绣球之式,色白花芬,与东洋产者,南产者皆不同。
功用:味苦、性寒。功能涂痈肿,退女子五心烦热。先严日:南水仙同赤芍、荷叶各等分,为末水冲服。每用二钱,其热自退。然泮水仙和荷花一味即退也。因作诗曰:惟有莲花可与陪,亦言君子意耳。
产量:产无定数,且忽有忽无,前三十年多甚,近数年往往不见。
诗咏(先严之诗)少小寄居水石乡,何须世态问炎凉。天然秀骨多风雅,花本无心傲雪霜。鉴赏不烦尘俗客,争先肯让岭头梅。仙姿绰约谁得似,惟有莲花可与陪。诗本三章摘要者详此。
余家世传栽养水仙,余小童时,侍先严赴堰堤庄,二次一观高氏先茔,一移泮水仙花至家,再买南水仙同裁养之,先严受甚,故咏以诗。先严世后,宗岳请画师萧得齐先,,绘一巨轴,请王仁叔尊字建屏,将先严所咏水仙花诗三章,皆题于上,并书拔语如左:
淑濂先生夙爱水仙,捐馆后,哲嗣仲岱于藏书中,得先生咏水仙诗三章,亟倩画师绘此巨幅,嘱将原题其上,意盖不忘亲所好也。念自礼教不兴,孝道不讲,亲所钟爱之子女,每膜外视之,矧在遗墨乎!仲岱此举足以讽世,故乐为书之,希见之者第味画以存诗之意,勿沾沾于字画优劣斯可矣。丁卯端阳后一日,知退轩主人,建屏谨志并书。
附记:高氏先茔在泰山下大堰堤庄,庄东主坟高怀德墓。
续补:民国二十四年十月,余赴城西大堰堤,与郑聿修君访其校董张方瀛先生,得水仙花之形态,瀛曰:泮水仙今甚少,余常移玩之,叶似韭,一箭五朵,白瓣红心,芬芳可爱,不轻得也。